去年全市扶贫攻坚誓师大会以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到2018年在全省率先实现精准脱贫、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把扶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举全市之力,开展精准识贫大调研,营造精准扶贫大气场、构建精准扶贫大格局,组织精准扶贫大合唱,采取精准扶贫大举措,落实精准扶贫大行动,做了大量艰苦而扎实的工作。许多县市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性地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从总体情况看,全市精准扶贫工作正在按计划、分重点,有步骤地扎实向前推进。
一、全市精准扶贫工作基本情况
全市现有3个重点贫困县,243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24981户,贫困人口325860人。其中长阳和秭归两个国家级重点贫困县共有贫困户45292户、贫困人口126292人,(其中长阳24392户、70692人;秭归20900户、55600人),分别占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的36.24%和38.76%。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通过调研总结出看房屋算家当、看产业算后劲、看劳力算收入、看医教算支出的“四看四算”的识别方法;通过构建项目资金统筹网、龙头企业带头网、合作组织互助网、示范大户帮扶网、实用科技培训网“五张网”,为产业扶贫夯实了基础;通过构建金融扶贫平台,建立了17个金融扶贫示范村并创新设立了“邮政扶贫贷”;同时,还创新探索“互联网+”扶贫模式,与苏宁云商开展合作,培养农村电商人才,提高贫困户电商创业增收能力。秭归县探索创新的“1119”整村推进工作模式,做到了扶贫责任落实、规划制定科学、资源整合有力、项目实施规范、驻村帮扶实在,特别是村户并扶、以村带户、直扶到户、村户共享的做法,成为精准扶贫的一种成功执行模式,得到了国务院副总理汪洋、省委书记李鸿忠等领导的充分肯定。进入扶贫攻坚阶段后,他们积极探索出县级领导包乡帮、驻村干部驻村帮、部门单位包村帮、干部职工联户帮、对口支援协同帮、社会力量参与帮的“六帮”模式,着力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今年,秭归县进一步完善资金捆绑机制,变“撒胡椒面”为“捏指成拳”制定县级扶贫资金捆绑整合方案,计划三年内为贫困村、贫困户整合项目资金20亿元以上,其中为47个贫困村投入资金5亿元以上,确保村平投入达到1000万元以上。目前,已为23个整村推进重点贫困村整合资金2.8亿元,村平达到1220万元。
二、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精准扶贫工作目前在还存在一些困惑、困难和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精准识贫缺标准,贫困对象难锁定。据扶贫一线干部反映,到目前为止,对贫困户的识别,除了“人平纯收入”这个刚性指标外,全市尚未建立一套识别标准或者认定体系,因此,在精准识贫过程中,各地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有的基层干部反映,大会开了不少次,每次口径不一样,“口径反反复复,累死基层干部”。缺乏统一而科学的识贫标准,或者标准滞后且不完善,不仅使基层无所适从、增加了基层干部的工作量,而且使“识贫”难以做到“精准”,贫困对象难以锁定。
(二)基础信息不共享,基层干部两头忙。精准扶贫涉及到农户许多基础信息,如户口、房产、婚姻、创业就业、收入、大宗财产购置等等,相关主管部门涉及到公安、民政、人力与社会保障、工商、房管、扶贫等等。这些相关部门大都建有自己的信息系统,有些部门在建立信息系统时,许多数据都是依靠基层干部到村到户调查、统计、上报的。但这些信息系统建成后,不仅部门之间不能共享,而且基层干部也用不上,需要的时候还得向上去问、去找、去要。农村信息体系建设不健全、部门信息不共享,不仅增加了基层干部的工作难度,而且还使基层难以了解农户全面而真实的情况。
(三)安置政策不科学,搬迁扶贫难度大。将生活在缺乏生存条件地方的贫困人口搬迁安置到其他地方,并通过改善安置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拓展增收渠道,帮助搬迁人口逐步脱贫致富,这是精准扶贫的一条有效途径。但是由于相关政策不太科学,给易地搬迁工作增加了难度。一是征地补偿标准不区分情况,山上山下一个标准,实际执行难度大。二是建房面积人平25平米(每户最低50平米,最高125平米),不符合农村实际,部分贫困户不愿搬迁。如秭归溪口坪村,有三个已确定为搬迁扶贫的贫困户,因建房面积过小,现在或者时隔不久不能满足基本需求,主动书面申请退出贫困户行列,自愿放弃享受扶贫政策。
(四)脱贫要求层层加码,政策措施相对滞后。从脱贫的时间要求看,国家要求2020年,省里要求2019年,市里要求2018年,由5年压缩到3年;从脱贫标准看,国家标准是“两不愁、三保障”,省里标准是“一有、两不愁、四保障”,增加了一有、一保障,同时要求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县人均可支配收入的70%以上,远远超出了国家同期扶贫标准。基层反映,脱贫时间压缩为三年,但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尤其是国家扶贫资金并没有将5年投入压缩为3年集中投入,这使得许多扶贫项目处于等资金的状况。基层干部说,现在扶贫工作是慢不得也快不得,慢了任务完不成,时间不等人;快了投入跟不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能干着急。
三、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尽快完善识别标准,确保识贫更加精准。前期,各地已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基本弄清了贫困户家底并统计上报,重新翻铺已不现实也无必要。但由于前期无统一识别标准,加之相关信息不健全、工作不细致,少数地方存在误入、漏入贫困户行列的现象。有鉴于此,建议由扶贫主管部门牵头,健全和完善符合农村实际、易于基层操作的精准识贫指标体系,供各地对现有统计情况做进一步甄别,确保该扶助的贫困户不漏一户一人,不该扶助的非贫困户不留一人一户。
(二)加大措施落实力度,确保年度目标实现。从调查情况看,上半年,基层干部的不少时间和精力,用在应付会议、统计报表、拟定计划、制定措施上,而扶贫的实质性动作还比较缓慢。尤其是有些计划今年整村出列的村,相关项目建设尚未完全落实,而时间已非常紧迫了。同时,有些地方,帮扶干部或企业确定了对贫困户实施产业扶贫,但还停留在口头,基本没有实质性动作。如今,上半年已经结束,时间过半,任务远未过半。因此,各级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要加大督办力度,各帮扶部门、企业、责任人要加大帮扶措施落实力度,确保完成今年年度脱贫目标。
(三)加强产业扶贫的规划和引导,增强防御和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调查发现,有的地方在实施产业扶贫中,基本上都选择短平快项目上,已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区域产业同质化倾向。建议以乡镇为单位做好产业扶贫规划,避免大轰大嗡。在发展方向上,要把长远见效与短期见效相结合,引进新品种与传统特色产业相结合;在产业布局上,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做到既有规模又有特色,既有数量又有质量。同时,要搞好市场预测,研究产品销售、流通渠道,搞活农产品加工,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鼓励工商企业、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科技人员以创办农民合作组织、土地流转或出租等形式,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帮助贫困户增强抗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防止因产业风险导致的脱贫未果,反而更贫的现象发生。
(四)完善易地搬迁政策,促进搬迁顺利实施。一是易地搬迁征地不能死扣一个标准,否则基层工作难做。可考虑在总体标准不突破的前提下,在全市或市县范围内,根据不同地块如高山、半高山、低山和城郊镇郊,实行不同标准,既符合实际情况,又便于推进工作。二是建房面积标准,既要严格控制,又要根据农村实际需要和贫困户家庭人员结构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比如,一贫困户现有父女2人,女儿即将招婿,不久又将生子,但按现在户口人数,只能建50平米房子,贫困户希望根据其实际情况,按3人或者4人建房;再如,易地安置只考虑了人员居住,没有考虑附属房,而在农村,没有附属房,牲畜无处喂养,农家肥也无法积累。因此,易地搬迁建房标准,应考虑适当提高,或者考虑在标准之外,另行统一建设附属房,用以解决贫困户喂养牲畜、积累农家肥等实际问题。
(五)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法制教育,引导贫困户增强脱贫的主体意识。贫困户既是政府和社会帮扶的对象,同时也应该是脱贫致富的主体。在精准扶贫过程中,要在采取资金、物资、产业等帮扶措施的同时,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和法制教育,形成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持家、爱老敬老等良好社会风气。针对目前在少数地方和少数人身上存在的不良现象,要特别注重通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引导贫困户增强脱贫主体意识和内在动力,克服等、靠、要思想;通过加强法制教育,增强养老孝亲意识,减少或消除儿不养老的消极现象,形成政府、社会、贫困户自身共同努力脱贫致富奔小康良好局面。
课题组成员:王少愚、苏文忠、田太富、任宜平
执笔人:任宜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