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关于全县数字乡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时间:2024-01-24 来源: 作者:Admin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一、数字乡村建设调研的背景


    “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建设数字乡村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数字经济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也能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注入新的动能。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做好整体规划设计,加快农村地区宽带网络和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覆盖步伐,开发适应‘三农’特点的信息技术、产品、应用和服务,推动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应用普及,弥合城乡数字鸿沟”。201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制定了我国数字乡村建设的中长期发展目标,明确到2020年,数字乡村建设取得初步进展;到2025年,数字乡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到2035年,数字乡村建设取得长足进展;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数字乡村,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这些都为我们更好建设数字乡村、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发力方向和具体实施路径。考虑到数字乡村建设在我县还处于刚起步的探索阶段,并且各乡镇都在着手开始抓试点,为吸取前二十多年间县直部门信息化过程中所走过的弯路而造成的今天各县直部门各自为阵、条块分割的所形成的顶层设计不够、信息交互不畅的教训,于9月份刚成立的自治县老科协就选定了全县数字乡村建设作为第一个调研课题。

    

    二、我县目前数字乡村建设情况

    

    11月15日至25日,自治县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会长张武先同志,带领协会副会长李永明、王昌海、樊天柱在中首集团周龙博士(感谢中首集团董事长、宜昌市老科协伍启月副会长的支持)的指导下,先后到都镇湾镇水竹园村现场调研,并走访了龙舟坪镇三渔冲村、自治县大数据管理局、自治县电信局等单位。在调研和走访中我们认真听取了他们的介绍,走访了部分群众,察看了主要设备和主要应用场景。目前都镇湾镇水竹园村数字平台上线了智慧班车、 景观慢直播、森林防火生态监测、智慧水务、疫情防控、关爱老人、重点人员监测等七个场景。龙舟坪镇三渔冲村数字平台上线了森林防火、预防溺水、智慧灯杆、气象灾害预警、应急消防、重点人员、车辆监控、防违控违、老人关爱、景观慢直播十个场景。还了解到我县磨市镇芦溪村、大堰乡九柳坪村的数字乡村项目也正在规划建设之中。通过调研我们认为我县数字乡村建设虽然处于刚起步的阶段,但基层干部群众的积极性高、有关职能部门也能积极参与,涉关企业也对这个新兴事物表现出浓厚兴趣,一些应用场景也让群众初步尝到了甜头。同时也存在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1、数字乡村的建设理念上,要由主要为实现数字治理演进到助力数字经济发展,要由现在的“一屏观全村、一屏管全村”,升级到“一屏便村民、一屏兴全村”。数字乡村建设最主要的抓手有两个:一是数字经济,二是数字治理,分别对应产业兴旺和治理有效。产业兴旺和治理有效是互相支撑、良性循环的关系。由于我县目前大多数的农村经济发展还不够充分,起步阶段的数字乡村建设的主要精力还放在数字治理上,今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的现代化,要着力发展更多的农村数字经济,数字乡村建设也要由现在的“观、管”为主的数字治理项目升级到更多助力乡村产业发展上来。


    2、开发的应用场景上存在着一定的倾向性:用于监管的场景多(主要是摄像头),面向服务的场景少;用于生活的场景多,用于生产的场景少;适合年青人场景的多,适合老年人的场景少。能方便购物的互联网消费和促进农产品销售的网络直播带货等方式在乡村的应用率还不高,乡村所需的远程医疗、远程教学、远程培训、远程农技咨询等项目还较为缺乏。


    3、县直各部门采集的数据难于实现共享。如为监护独居老人,水竹园村原打算用电表的数据来分析独居老人的室内活动,但由于共享电表数据的审批难度高,国网公司不便开放相关数据接口,只得在电度表前另行加装电量传感器来实现这个功能。


    4、县直相关部门要将基层所需的数据及时有效的分发下去,村端不仅是数据的采集端,也要将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加工处理后,及时回传到村端。使村端不仅是数据的产生者、发送端,也是有效数据的接受端和使用者。现状是由于条块分割,村端采集上传容易,上传后的数据就成了县直各部门的数据资产,村端想调取使用就很难。


    5、目前数字乡村建设所布设的传感器类别还远不够全面。如对自然灾害的预警监测能力不够,除具有森林火灾的监测功能外,其它如降雨、地灾、风灾、山洪、道路结冰等预警监测项目基本空缺。对农业生产中所需的必要参数如土质、土壤养分、含水量、PH值、土层厚度等数据还是空白,无法支持科学的规模化农业生产。


    6、聚焦乡村“一老(老人)一小(小孩)”的痛点问题还需进一步发力。通过“互联网+”将更多的医疗资源(如联网医疗平台实现远程“把脉问诊”,物流送样、送药,实现小病便捷医治)、教育资源(如通过线上直播、网上课堂、网络科普等方式,让农村的孩子在寒暑假期间也可以享受优质的学习资源)、金融服务(如用数字金融打破传统金融因营业网点约束而形成的空间局限性,提高农民的金融服务可得性,为农民提供资金支持)等下沉到村,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对全县数字乡村建设的建议


    数字乡村建设虽然最后的落脚点是乡村,但数字乡村的主战场是县域,或者说要立足于县域的视角来进行数字乡村的建设。中央关于数字乡村的顶层设计已经完成,数字乡村已进入具体的政策实施和项目落地阶段。在这次调研中,我们除实地走访外,还在网上查阅了国内数字乡村建设的相关文献,据权威资料分析,目前全国数字乡村建设中存在有五个共性的问题:一是流于形式。数字化项目实际使用频率低,没有起到提升基层治理工作效率的作用,行政任务流于形式,反而加重基层干部负担。二是千篇一律。各地数字化系统功能类似,模板化明显,没有挖掘出特色功能和体现出特色实践。三是缺乏内生动力。缺乏村民参与和互动的渠道,没能很好激发村民参与数字乡建的内生动力。四是缺乏整体规划。“一把手工程”并未真正形成,缺乏县域整体推动的县、乡(镇)、村三级联动的规划。五是缺乏专家参与。缺乏专家的指导、规划与深度参与,缺乏观察、总结、提炼与提高。六是整合困难。国家层面是希望数字乡村与智慧城市能深度融合,承担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的重任,但是目前数字乡村系统与城市公共服务整合困难。为使我县刚起步的数字乡村建设快速有序发展,克服其它先行地区已经显现的共性问题,我们调研组特提出如下建议:  


    1、成立全县的数字乡村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县数字乡村建设的统一组织协调。全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合,企业参与,项目支撑,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数字乡村建设格局。


    2、要进一步理清数字乡村建设的评价标准:数字乡村建设没有标准答案和统一模板。一个好的数字乡村系统应该是能解决政府痛点、减轻基层干部负担、符合市场规律、且能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的系统。在数字乡村建设中要避免项目建起来了,但实际上有用的不多、效果不太好,出现中看不中用的现象。如有的乡村数字大屏,数据仅停留在可视化的展示阶段,而没有成为科学决策的量化工具,实际上不能用于任何的决策参考。在工作中要避免盲目追求高大上,摆正大屏(展示屏)与小屏(手机)的关系,把更多的资源与精力放在为小屏(手机)提供服务上。要采用最可行、最适合、最经济的技术方案。如水竹园村的智慧公交的应用场景,既抓住了群众生活中的痛点(路边等班车1—2个小时),又体现了创新意识,将一个能联网的行车记录仪反向应用(摄像头指向车内),把费用由原来开发一个单独APP需要的近20万元,降为花1500元设备费用微信小程序就解决了。


    3、着手编制全县数字乡村的初步规划。对全县数字乡村的框架结构、落地场景、通道接口、数据格式、存储方式等进行规范引导,以避免各个乡村重复投资与建设。


    4、成立一个数字乡村运营公司,负责运营全县的数字乡村云平台。对全县数字乡村的数据进行储存、分析与加工,打造数字乡村“一张图”。避免各自为阵,造成数据的格式与接口不一致,浪费金钱与资源,以确保数据的有效利用与数据的安全保障。


    5、数字乡村建设项目的软件开发,目前是各村独自找软件公司开发,这样的开发模式既浪费资金和资源,又不便统一管理。建议采取专业化定制需求、模块化开发软件、积木式组装应用、同一云平台支撑、统一运行管理的模式来进行开发。建议由自治县大数据局牵头进行数字乡村的功能模块划分,并将这些功能模块的开发任务分解到各县直部门,由他们提出具体的开发需求,然后招标一家软件公司统一完成开发任务。各村只需要按照自己的需求,像在手机应用商店下载APP一样进行各功能模块的组装,经过简单的初始化后就能形成自己的数字乡村应用平台,并统一放在云端运行管理。这样,既能避免各自为阵的重复开发,节约资金和资源,又能统一运行管理,确保数据共享和数据安全。


    6、加强部门协作,探索数字乡村建设中部门如何发挥作用。如卫生部门要探索如何提升村级的智慧医疗水平,教育部门要探索如何提升村级的智慧教育水平、经信部门要探索如何提升村级智慧物流的水平,水利部门要探索如何提升智慧水务水平,交通部门要探索如何提升智慧公交水平,文旅部门要探索如如何提升智慧旅游水平等。


    7、完善乡村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基础设施是数字乡村建设的数字底座。建设内容包括网络基础设施、信息服务基础设施以及水利、气象、电力、 交通、农业生产和物流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目前,全县行政村通光率和4G网络覆盖率为100%,20户以上自然村通光率和4G网络覆盖率为98%,为农村智慧农业、电子商务、基层治理、远程教育等提供了网络基础条件。要进一步推动信息惠民、网络扶贫和电信普遍服务,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建设普惠共享、公平可及的数字基础设施,加快数字设备适老化改造和信息无障碍建设,统筹推进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发展,加快弥合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人群之间的“设施鸿沟”。同时现有的无线网络虽然已基本能保证人与人间的通讯连接,但今后增加得更快的将是人与设备、设备与设备间的连接,要及早谋划更加乏在且适应这种需求快速增长的新一代无线网络覆盖。


    8、整合资源,再启动几个数字乡村示范村的建设。建议以水竹园村、三渔冲村为试点村,再扩展一个产业强的村、一个偏远落后村共4个村,分别探索数字乡村新场景落地、数字乡村提升社会管理水平、数字乡村助力产业发展、数字乡村助力偏远落后村消除数字鸿沟的课题,为全县数字乡村建设进一步探路。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



【返回顶部】【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上一篇:养山护山用山 育苗植树造林 ——谈天麻和菇耳菌材林的辩证建设
下一篇:暂无
 
 

Copyright © 2016 www.yclkx.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宜昌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 版权所有
办公地址:宜昌市西陵区桃花岭6-4号 电话:0717-6226240 传真:0717-6226240 Email:958983417@qq.com
技术支持:金猪传媒  建议使用1024*768以上分辨率 鄂ICP备160164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