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养山护山用山 育苗植树造林 ——谈天麻和菇耳菌材林的辩证建设
时间:2022-01-10 来源: 作者:Admin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一、用山护山养山

    

    1、用山。千百年来,我们对森林的利用和消耗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砍柴取暖、做饭;二是伐木建造房屋、制造工具。到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人们才开始大量的砍伐树木用以发展经济。可分为四个时期,一是1958年大炼钢铁之时,许多地方几乎毁掉原始森林,但没有产生任何效益;二是1960年之后伐木卖木;三是1980年以来伐木种香菇、黑木耳;四是2000年至今伐木种天麻。后三个时期,较大量的砍伐和利用森林,给山区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全国各地涌现一大批香菇大县、天麻之乡。一大批山民由此脱贫致富,盖了新房子,买了电视,摩托车和汽车。但也给无言的山林带来了生态功能下降,水地流失等问题。特别是前几年,天麻价格暴涨,个别地方天麻栽培过于集中,形成毁林种麻的局面,致使天麻的用材量大大超过当地林木的生长量,非但使森林遭受破坏,且天麻栽培的用材林亦后继无路,致使以后或其它的社会、经济、生态功能也日益下降。

    

    2、护山。就是保护天然林、生态林。2005年,国家林业局对我国生态环境作出了评估,即认为:生态建设状况进入了治理与破坏相持阶段。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建设的需要,不得不以牺牲生态来换取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建设长期破坏大于治理,导致我国生态环境处于局部治理,整体恶化的趋势之中。1998年长江、松花江、嫩江特大洪灾,即与森林生态的破坏息息相关。1980年后,实行“分田到人、分山到户”的政策,大片的森林由家庭和个人经营。砍伐了大量的木材,用于卖买、烧炭、种菇、种麻等。客观地讲,用山远远大于护山。所幸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在坚持不懈地进行生态治理,不断发展森林资源,比如,建设了4466个国有林场。将许多林场和国土,划为天然林保护区或禁伐区,湿地保护区,珍稀动、植物保护区。自20世纪70年代起,以“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为标志,开始了较大规模的治理行动,成就举世注目。有资料报道,自2002年开始,我国每年造林面积突破一亿亩。即使如此规模和数量植树造林速度,仍可认为,我们现在生态建设状况还是处于治理与破坏相持阶段。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江沿岸考察调研长江生态环境修复工作时提出,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此论断不仅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3、养山。通俗地讲,就是植树造林。营造生态林,用材林和经济林。在这里,不得不谈,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植树造林的功过与得失。有功自在,上文已表。谈“过”与“失”时,一是我们不能苛求先辈要尽善尽美,二是我们认识了前人的“过”与“失”,便是他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笔者以为,“过”之一是毁林开荒(种粮、种菜)、毁林种菇(天麻)等。 “失”之二是植树品种较单一,造成现在的林分结构很不合理。导致植树造林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未能协调发展,实现共赢。这一点才是主要的“失”。具体的说,就是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的林业部门提供的树苗品种,主要是松、杉、柏、杨树、银杏等树种。现在,从长江宜昌至宜宾两岸沿线的山坡,生长的主要树种是松树、柏树等。即是长江沿线向纵深的几十里的山地亦如此。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或以前,长江沿线的山腰缓坡,崇山峻岭,是以松科、壳斗科、蔷薇科、桦木科、杉科等众多树种形成的混交林。现今,这种多功能的混交林的林分结构已被破坏,在很多区域渐已稀少,个别山村已荡然无存。尤其是壳斗科中的麻栎(又称青杠、橡树),栓皮栎(又称粗皮栎、白麻栎),槲栎(细皮又称细皮青冈、大叶枥柴),白栎(又称白反栎、青冈树),青冈栎(又称铁栎、楮木、白楮),栲树(又称刺栲、红锥)等树种大为减少。这是因为壳斗科的树种不仅是柴火、烧炭、制造工具的上好木材,还是人们生产菌、耳、麻的“唐僧肉”。

可见,在养山这个重要的事情上,一是我们护得不力,二是我们养(栽植)得甚少。据笔者了解,无论是林业部门,还是山地户主——村民,主动的、积极地去保护和栽植壳斗科的栎树种类,或空白,或极罕见。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于我国广大的山村来说,从生存的角度看,育人与养山同等重要。甚至,养山比育人更为重要。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没有山和水,对于人类而言,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从生态的角度来看,一个好的、自然的、完美的森林生态系统聚集的财富,不仅是人们生活、幸福、健康、长寿的乐园,也是一代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摇蓝。这种森林生态系统的发育和形成,岂能是十年二十年,它要半个世纪,一个世纪或几百个世纪的积累才能完成。所以我们要树立这种观点,养山的思想和行动,要大于护山,更要大于用山。否则我们的居住和利用的生态环境,怎会是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二、育苗植树造林

    

    育苗植树造林的指导思想:一是生态保护和生态发展放在首位,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二是兼顾用材林、经济林、观赏林的比例。三是做到山当田管,树当粮种。多、快、好、省地把植树造林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


    1、育苗。一是育优质苗。优质苗的标准要求苗龄2—3年,个别树种的苗龄达到3-4年。如壳斗科中的麻栎、白栎和青岗的生长速度,比桤木,樱桃树苗的生长速度要慢些。中、大龄苗在移栽过程中,根系多,只要成活了就生长快。在与杂草的竞争中具有优势。二是苗木的种类要适宜。要培育大宗树苗,如松、杉、柏树苗,更要注意在当地采摘种子,培育适宜当地生长的树苗。对培育用材林而言,壳斗科的树种要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即要占相当重或多的比例。以蔷薇科、桦木科、松科、杉科、豆科等为主要用材林树种。珍稀树种,观赏树种亦要建立保护繁育基地。


    2、植树。现在的植树活动,主要是在3月份前后进行。要改变植树的时间习惯,一年四季进行植树活动。特别是在秋、冬季要大力行动起来,挖好、整理、改良移栽窝子。不仅按树苗大小的规格,挖好相应大小的移栽窝子,还要对移栽窝子施肥,根据需要施足量的有机肥和无机肥,进行土壤改良后再移栽。在一株树直径3-4cm长至6-7cm时,每年要定期抚育几次。真正做到山当田管,树当粮种。


    3、造林。此处所说造林,是指一个广泛概念。首先是要保护和营造生态林。国家层面已建立了众多的天然林保护区、禁伐区和湿地。十几年前,国家林业局提出了林业发展思路:即“西治、东扩、北休、南用”。就一个省、县、乡而言,笔者认为也要在当地林业部门的指导下,科学规划出特定生态林区域,实行长期和永久保护。让它们成为:“天然的空调,不枯的水库,国土的装饰,绿色基因库”。其次,在基本农田的红线范围外,实施科学规划,有计划、有目的营造用材林、经济林、果木林。此文重点谈用材林,即天麻和菇耳菌材林的建设。这类菌材林主要是壳斗科、蔷薇科、桦木科、豆科、胡桃科等树种。

移栽培育这类菌材林树种,发展天麻、香菇、黒木耳等,完全可以做到: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大见成效,十年后长期利用。

以栽培天麻为例,直径5-15cm粗树木,是生产箭麻最优、最佳原料,直径2-4cm粗的树枝是生产种麻的好原料。在海拔1000米左右的地方移栽一株桤木、樱桃树苗,三年(树龄五年)长到直径5-6cm左右,正好用来生产种麻。同样在海拔1000米左右的地方,移栽一株壳斗科的白栎树苗,在水肥良好的条件下,10年左右(树龄12-13年)完全可以长至直径8 cm粗上下。正是生产箭麻的最佳原材料。直径8 cm粗的白栎,25 kg,可种植一平米天麻,产量达7 kg左右,产值近200元。一亩地可移栽100颗白栎,经10年的生长,一颗树活体重达70 kg,一亩积量7000 kg。7000kg木材用来种天麻,产值达近30000元。用于种香菇,黒木耳,灵芝等,产值也达20000元及以上。10年后,砍伐一颗白栎,树桩又萌生1-2支树苗,由于萌生的树苗根系发达,经8-10年后,又可生长至70 kg或以上的木材。如此砍伐—萌芽—生长3-4次,时间上将持续半个世纪以上,利用效率也长达半个世纪以上。 

当然,在一块山地或荒地,我们开始植树的3-5年内,不只移栽一种树。可以将白栎,樱桃树、桤木等树种混栽。再根据生长情况和生产的需要间伐其中的一种,或是两种树。也可让其混合生长。利用生物多样性,在同一环境中的互利性和竞争性,达到最佳生长量。真正做到既植树又造林,避免以往植树造林,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单一经营模式。

总之,植树造林要做到科学规划,分类或分片实施。如山顶的一公里或两公里,保持或恢复自然生态林。经半个世纪后,形成古木浓荫,景观幽美。是“百鸟争鸣,飞禽走兽”的乐园。人们往之,既可沐浴水气的氤氲,又可饱餐异村奇药的温馨。山腰处的一公里或几公里,或成片状,或成带状,营造林分结构合理的用材林。形成既是水土保持林,生物栖宿林;又是人们间伐林,循环利用的经济林、致富林。山脚除营造果木林,观赏林,还要注重营造水土保持林。2019年3月,笔者在重庆云阳县,龙角镇,谭家湾村拍照的场景(图1),就是如上所述的实景地。


    三、政府决策,全民行动


    仅是培育天麻菇耳用材林的时间,就要三年,五年,十年。所以,育苗植树造林,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兴国工程、利民工程。一定要国家行动,全民参与,方能大成。

    

    1、政府的决策作用。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制定和细化植树造林的政策,从宏观给于决策、引导和调控。用《森林法》,管护好自然林、生态林;召集林业、农业等部门的相关人员,发挥政府的职位功能,对县,乡、村进行调研、考察,科学规划出营造用材林、经济林的范围;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奖励,坚持“谁植树(用材林、经济林)谁管理,谁砍伐,谁受益”原则。

    

    2、全民的主体作用。既要说全民的主体作用,更要说,农民的决定作用。这是因为,我们国家大部省份的地貌,是“七山一水二分田”。广袤的山地和山林都分给了农民。只有数亿农民主动、极积的,长期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我们国家就会走向治理大于破坏阶段。要号召山区的一个农民,一年植100-200颗用材林。坚持8年,10年,20年…… 就能实现,我国首任农垦部长粱希在半个世纪前的畅想曲:“无山不绿,有水皆请,四时花香,万壑鸟鸣,替山河装扮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

    

    3、科技的关键作用。即各级林业部门要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既要管林,又要护林,更要造林。要为乡村统畴规划出:“生态林、用材林,经济林”的保护和发展方案。县、乡两级林业部门,要建立规范化的科研与生产苗木繁育基地。为农民提供质量优良,苗木种类丰富的树苗;要制定规范化的植树技术标准规程,并要贯彻到每个村、组及村民。使植树做到:既要成活,又要成长,更要成材。要消灭“植树造0”的无用功。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辩证论断,就是我们行动的指南、奋斗的目标。我们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长期坚持不断的植树造林,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摇钱树,绿水青山就会变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金山银山。


                                 

                                                                                               李学良 王绍柏 刘业林 周发贵 曾凡英



【返回顶部】【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上一篇:昭君文化旅游线景观植物配置建议
下一篇:关于全县数字乡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Copyright © 2016 www.yclkx.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宜昌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 版权所有
办公地址:宜昌市西陵区桃花岭6-4号 电话:0717-6226240 传真:0717-6226240 Email:958983417@qq.com
技术支持:金猪传媒  建议使用1024*768以上分辨率 鄂ICP备160164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