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畜禽生态养殖现状调研与发展的建议
今年以来,为适应我市创建全国食品安全城市和精准扶贫工作的需要,我们组织有关专家、教授先后到宜昌家家有畜牧有限责任公司、宜昌老高荒生态农业公司、宜昌市兴和农牧有限公司、盛红畜牧有限责任公司、壮园畜牧专业合作社、宜都福鑫养殖场等15个生态养殖企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通过座谈、现场查勘和查看资料等形式,开展了畜禽生态养殖情况的调研。
一、畜禽生态养殖业发展现状
畜禽生态养殖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资源循环利用来实现生态环境保护,高质高产高效低成本的生产方式。近几年来,我市畜禽规模化养殖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目前,全市兴建各种畜禽适度规模养殖场地建筑累计达到9546栋,建成部、省、市、县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918个,发展畜牧专业合作社累计达到993个,万头规模养猪场56个,畜禽养殖小区728个,探索推广家庭肉牛牧场317个,家庭肉羊牧场886个,猪禽、牛羊标准化养殖比重分别达到70%、4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在发展规模养殖的同时,畜禽生态养殖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呈现出良好的态势。
1、饲养基地迅速发展。随着畜禽生态养殖业的发展,一批集约化、工厂化、高效能的生态养殖企业、发展生态养殖的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应运而生。这些生态养殖企业和合作社、家庭农场选择适合畜禽生长的无污染的自然生态环境,建立了一批高标准的饲养基地。宜昌市兴和农牧有限公司、宜昌老高荒生态农业公司、宜昌家家有畜牧有限责任公司建立的饲养基地分别被农业部命名为“肉鸡标准化示范场”、“肉羊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和“生猪标准化示范场”。宜昌成祥养羊专业合作社的种羊场被农业部评为“肉羊标准化示范场”。还有一批基地分别被省、市评为“畜禽安全生产示范场”。
2、探索了多种生态养殖模式。我市的生态养殖企业和组织分别采用和大专院校联姻等形式,探索出猪-沼-菜、羊-沼-草、草-畜和林-禽、生物发酵床养猪、禽-粪-生物有机肥等模式和技术饲养畜禽,实现了畜禽养殖粪便的零污染排放,农作物秸秆资源、草地资源、畜禽粪便的循环利用,保护了生态环境,实现了种养有机结合,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增强了“地标登记保护+绿色食品认证+品牌营销”三大核心竞争力,打造了”宜昌白山羊”、“小禾园林鸡”、“小禾园林生态安心蛋”、“五峰腊肉”等一批生态品牌产品,分别被省市有关部门评为“消费者满意单位”,实现了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显著成效。
3、带动部分贫困农户走上了科学致富的道路。这些企业和组织实行“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采用“产、供、销、加”一体化服务的方式,增强了周围群众的致富能力。宜昌成祥养羊专业合作社采用1235养羊模式,实行“五统一”的服务,实施“养羊扶贫工程”,建成了多个以宜昌白山羊为特色的养羊脱贫村,养羊致富明星村。
4、延伸产业链推进养殖业的发展。为促进生态养殖业的发展,一批生态养殖企业为加强核心竞争力,强化产品的深加工能力,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系列产品,发展生态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增添了农民致富门路。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明确的扶持政策和科学规划,生态养殖的引导和推广力度不够。我市对于生态养殖没有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缺乏相应的引导。部分养殖企业处于自发探索的状态,缺乏规划和长远打算。有的缺乏科学建场意识,场址选择不合理,有的建场起点低,缺乏无害化处理设施配备、有的则是边干边建没考虑系统发展的前景。
2、土地流转不顺畅,生态农场建设滞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养殖场的选址建设,也影响了其适度规模的发展。
3、缺乏技术支撑,排污现象仍存在。生态养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专业多,技术性强,有的养殖企业未接受专业学习,在运行的过程中缺乏技术指导,粗放经营,缺乏环境科学评估,治理措施不到位,造成不应有的环境污染。
三、对我市发展生态养殖的建议
发展畜禽生态养殖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对于提高畜禽产品的质量,保证畜禽食品生产安全,促进食品安全城市的建设;对于提高养殖效益,实现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实行精准扶贫都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因此,我们建议:
1、科学规划,加强引导。以《畜牧法》等有关法规为依据,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高产高效的原则,制定总体发展规划,统筹养殖生产布局,逐步构建畜禽优势产区,形成资源有效利用,养殖模式多样,优势集中、区域联动,辐射带动,在全市逐步形成以生态养殖企业为骨干,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为主体的生态养殖格局。建设一批“天然、绿色、安全”的优质绿色生态养殖基地,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带动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发展,实现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力争在五年的时间内使全市生态养殖水平达80%以上,成为全国畜禽安全生产城市,成为生态养殖扶贫致富市。
发展生态循环畜牧业经济是畜牧产业化创新的重要途径。要积极引导生态养殖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实行适度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实现区域内相关产业之间的耦合,实现农业生态系统层次和区域层次的资源多级循环利用及生态的良性循环。要鼓励、支持畜牧生态养殖和发展地方优良品种资源结合起来,形成具有宜昌特色的畜禽生态养殖产业;把发展和带动畜禽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户)结合起来,促进农民科技致富;把发展和延伸产业链结合起来,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创新生态养殖产业的发展。
要采用以奖带补的方式,引导生态养殖企业创新优质高产的知名品牌产品,鼓励、支持收购或加工企业实行优质优价收购达标养殖企业(户)的畜禽,促进生态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2、强化规范管理,确保畜禽产品生产安全。 一是要依据有关法规,实行生态养殖场建设登记备案、环境评估制度。对达标的按政策予以扶持,对选址不合理,设计不科学,环境不达标,产品质量不达标的企业,经整治以后仍不达标的要劝导其退出该行业。二是加大执法力度。加大对生产环节的监管,消除生产环节隐患。要加大饲料生产企业的管理,打击非法添加违禁药品的违法行为,保证饲料安全。三是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各养殖企业要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并做到自觉遵守,不断提高养殖企业的标准化、规范化的、制度化的管理水平和养殖业综合效益。
3、加强技术支撑,不断提高养殖水平。生态养殖的模式多,对技术和管理的要求也不一样。要采用院士工作站、同有关院校、科研单位联姻等多种形式,加强为不同区域提供行之有效地种养模式和科学的结构比例和饲养技术的研究。
要大力加强技术指导的力度,推广“猪-沼-菜(果)”、“羊-沼-草”、“林果园养鸡”及草-畜、生物发酵床养猪、禽-粪-生物有机肥等模式和饲养新技术。做好疫病防治工作。要积极配合环保部门、农业部门开展生态养殖技术及标准化管理相关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养殖企业(户)的技术水平。实现清洁生产技术和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4、加强领导,完善服务。发展生态循环畜牧业,保护环境是城市建设的需要,是从源头保证安全食品生产的需要、是农民科技致富的需要,对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各级政府要把发展生态养殖作为一项民生工程,作为创建食品安全城市和精准扶贫的一项重要措施纳入议事日程,部署工作时,要把发展畜禽生态养殖作为一项措施统一部署和安排。
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引导企业正确认识发展生态畜牧业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促进其健康发展;要明确土地流转的有关办法,推进生态养殖企业向适度规模发展。要建立奖惩制度和办法,从农业切块资金中划出一定比例作为生态养殖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和奖励生态养殖企业(户)。要引导全社会的参与意识,提高全社会的参与能力,鼓励社会投资发展生态畜牧业。鼓励支持大型企业联合建设大型规范化、标准化的大型冷库,以利于稳定物价,降低养殖户的风险。
畜禽生态养殖工作涉及到农村能源、环保、种植业、食品安全等部门,需要各部门协同作战才能有效推进其发展。需要建立由市领导牵头的生态养殖联系会议制度,由市畜牧兽医局协调具体工作,以共同推进其发展。
参加调研人员:王少愚 肖运泽 李秋生 赵青松 陈光源 王友斌
二○一五年九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