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麻的品种特征和种麻生产
(一)品种
1.1 选用品种。
1.1.1 红天麻——主要产于我国黄河及长江流域诸省,遍及西南至东北地区。它适宜在海拔500m—1500m的长江流域生产,最大单重达1kg,最高产量可达10kg/m2。具有生长快,适应广,分生力强,耐旱的特征,是驯化后的优良高产栽培品种。
1.1.2 乌天麻——主要产于海拔1500m以上的高山区,最大单重达800g,最高产量可达5kg/m2。乌天麻形态好,药用质量好,但分生力差,不耐旱,是驯化后的优质栽培品种。
1.1.3 鄂天麻一号——是以云南乌天麻F4自交系为母本,宜昌红天麻F2自交系为父本杂交培育而成。它适宜在海拔1200m地区及以上地区栽培。该品种天麻形态好,药用质量好,但分生力差,不耐旱,为优质杂交新品种。
1.1.4 鄂天麻二号——是以宜昌红天麻F2自交系为母本,云南乌天麻F4代自交系为父本,杂交培育而成。它适宜在海拔500m—1200m地区栽培。该品种天麻具有生长快,适应性广,分生力强,耐,形态质量好的特征,为优良杂交新品种。
(二)种麻生产技术要求
2.1 原(良或杂交)种生产
2.1.1 生产天麻原种或杂交种,应建立品种园,原种圃或杂交区,原种或第一代杂交种由专职繁育机构或繁育基地进行,以保证种性的纯度和稳定。
2.1.2 所繁育的原(良或杂交)种具有本品种的典型特性,纯度要求高。
2.2 种麻的有性繁殖:
2.2.1 有性种麻繁育程序,有性种自交不超过F4代。
2.3 有性种子繁殖规程
2.3.1 箭麻的采挖、选择
箭麻采挖时间原则上要求到立冬后才能采挖。选择无病、虫害,形体周正饱满,箭芽发育正常,重量达150g以上的个体。
2.3.2 箭麻的保存。箭麻保藏温度在0℃—5℃,最高不超过10℃,处理时间不得少于60天。
2.3.3 箭麻移栽。厢宽60cm,长不限,厢间留40—50cm作人行授粉道。摆放箭麻后,再覆盖10cm左右细沙。
2.3.4 移栽时间和管理。海拔500米以下移栽时间2月下旬,海拔500米以上移栽时间3月中旬。移栽后的管理 (1)保持沙床湿润即可;(2)环境通风透气、洁净;(3)防鼠害和虫害。
2.3.5 授粉采果。天麻开花后24小时内授粉均有效。天麻授粉后18—22天果实成熟即可采摘。
2.4 播种
2.4.1 在播种前3个月(即每年2月—3月)要建好固定蜜环菌床(或培养好蜜环菌枝),在播种前5天—7天准备好萌发菌种,同时在播种前准备杂树落叶,按每一平方米2 kg—3kg的量计算,在播种前1天~2天用水浸泡10小时以上,沥去明水备用。
2.4.2 播种方法
2.4.2.1 播种量按每平方米粗材,12-18根,25 kg~30kg;细枝5 kg~8kg;用天麻蒴果10个左右,拌萌发菌2袋(瓶)。将萌发菌从袋(瓶)中取出,放在洁净盆中,把菌叶撕散撕碎,然后把天麻种子分多次均匀拌入菌叶中,备用。
2.4.2.2 挖开固定蜜环菌床,取出菌材及菌枝,在床底铺一层浸泡过的落叶,厚度2 cm~3cm(压实厚度1cm),把已拌好种子的菌叶分成两份,均匀撒一份在底层,随后摆放7根蜜环菌材,菌材间隔10cm,菌材之间摆放菌枝,用细土或腐殖土填满空隙,用土覆盖至菌材上1 cm~2cm,再撒一层湿树叶,把另一份萌发菌叶均匀撒上,再摆放5根菌材,菌棒间摆放菌枝,用细土填满空隙,第二层菌材上需覆土10cm左右,床表面覆盖3-5c m厚的覆盖物,保湿。同时开好排水沟。
2.5 田间管理 。播种后的管理:一是抗旱保湿,二是防高温和水渍,三是及时清除杂草,四是防病虫和践踏。
2.5.1 海拔800-1500米,于4月~5月份播种的种麻,在11月份可采挖白麻、米麻种用于扩大栽培,海拔1700米以上一般播种后到第二年深秋和初冬采挖,既可收获箭麻,又可收获大量的白麻和米麻种。
2.5.2 用四下窝(蜜环菌种,萌发菌种,天麻果实及菌材)繁殖有性种麻时,要加大蜜环菌种的用量。
二、蜜环菌菌材生产规程
1.1菌材质量
1.1.1 菌材上均匀分布蜜环菌索,无杂菌感染。
1.1.2 菌索生长粗壮,旺盛,有弹性,菌索尖端呈黄白色生长点,无黑色空软的老化菌。
1.1.3 菌床和菌材上无害虫寄生。
1.2适宜树种
壳斗科、桦木科、大风子科、蔷薇科、豆科等不含芳香油脂的树种均可栽种天麻,其中以栎树、白桦、山桐子、樱桃树、合欢、化香树等树种为佳。
1.3 伐树时间
1.3.1 立冬—惊蛰砍树断筒后15天—20天下窑培菌。
1.3.2 6月—10月可边砍边下窑培菌。
1.4 菌材长度
直径5cm—15cm的木材断筒长度30cm。直径5cm以下的细枝斜砍成10cm左右长的短枝。
1.5 用材量
每平方米, 粗材约10根—18根,约25-30kg,细枝5kg—8kg。
1.6 菌种用量
每平方米2-3瓶蜜环菌种。用有性种子或杂交种子播种,则每方米另需2瓶萌发菌种。
1.7 培养时间
1.7.1 用于冬栽的菌材在6月—8月份培菌,用于春栽的菌材在9月—10月培菌。
1.7.2 用于有性繁殖的菌材,海拔1000m 以上者9月—10月培菌。1000m以下者在2月—3 月培菌。
1.8 培菌方式
1.8.1 固定菌床培菌方法
1.8.2 活动菌床培菌方式见图2。
1.9 培菌场地
1.9.1 土壤类型:沙土,石沙壤土,腐殖质土壤。
1.9.2 场地:荒地,二荒地,细沙土地。
1.9.3 土地的PH值为5.5—6。
1.9.4 温度与湿度
窖内温度宜15℃—25℃.湿度宜50%—60%。菌材培养管理,覆盖、控温、保湿。
三、商品麻生产规程
(一)产地自然环境条件
1.1森林覆盖率
在海拔500m以上,森林覆盖率达50%以上的地区,郁闭度0.6以上,按5%—8%的间伐量或利用枝叉,可因地制宜发展天麻生产。
1.2 土壤
生产商品天麻的土壤要求,有机质含量丰富,通透性好,PH 值5—6.5的沙壤土,栽培场地要求水源适宜,排灌方便。
1.3 温度
1.3.1 米麻、白麻、箭麻的贮藏温度为0℃—8℃,贮藏时间60天以上。
1.3.2 箭麻抽苔、开花、结果温度为12℃—25℃,最适温度20℃左右。最高温度不超过26℃。
1.3.3 米麻、白麻、箭麻的生长温度为12℃—26℃,10℃以下生长受抑进入休眠状态,27℃以上生长受抑制,常发生热害而烂麻,最适宜生长温度23℃左右。
1.4水分 土壤湿度以60-65%为宜。产地年降雨量为1000mm为宜。
1.5光照 天麻抽苔、开花、结果期的光照强度应调控在1000lux—10000lux之间。
(二)栽培要求
2.1 栽培地
2.1.1土质
土壤以花岗岩的成土母质最优,页岩次之,石灰岩再次之;应选择沙土、砂砾土、腐殖土,偏酸性的土栽种天麻。
2.1.2场地
平地,坡地。坡度45度以下。
2,1.3 排灌
栽培地要求有固定水源(必要时建固定水池)及灌溉设施。预防旱灾。
2.2 栽培
2.2.1种麻选择
选用有性天麻种或杂交天麻种的原种,无性天麻种的一、二级、三级良种。
2.2.2栽培季节
秋冬栽培10月下旬至12月下旬,初春栽培2月-3月。气温在0℃~15℃均可栽培。
2.2.3栽培层次与深度
无论是固定菌窖,还是活动菌窖均栽一层为宜,菌窖深15cm-20cm。海拔1000m以下可略深一点,海拔1000m以上可略浅一点。
2.2.4栽种方法及用种量
种麻靠近菌材摆放,一根菌材上摆放4个种麻,菌材中间2个,两头各放一个。用种量每平方米0.5-0.8kg左右。穴栽、行栽均可。
(三)覆土、起沟、覆盖
3.1覆土
用细土覆盖时,须填实,做到种麻与土之间,菌材、菌枝与土之间无缝隙。覆土深度15cm左右。
3.2起沟
沟的水流平面与菌材上端平齐。
3.3覆盖
覆盖厚度5cm左右。覆盖物,阔叶树落叶、茅草、稻草、玉米秸等。海拔900m以下的地方可根据情况搭荫棚防高温和保湿。
(四)田间管理。
4.1温度调控
冬季和初春要适当加大覆土深度,并要用覆盖物保温,窖内10cm以下土层温度维持在0℃-5℃,七、八、九三个月一定要用覆盖物或搭荫棚来调节温度,将温度控制在26℃以下,不超过27℃(土层温度)。
4.2水分管理
12月-3月控湿防冻,土壤含水量30%,见墒即可。4月-6月增水促长,土壤含水量60%-65%,手握成团,落地能散。7月-8月降湿降温,土壤含水量60%左右。9月-10月控水抑菌,土壤含水量50%左右,手握稍成团,再轻捏能散。11月,土壤含水量30%左右,干爽松散。
4.3除草松土
5月-9月份天麻地沟或窖面的草长到15 cm-20cm时,应及时除草。
(五)虫害
5.1白蚁
海拔1200m以下的地方,常有白蚁为害天麻。防治方法:诱杀,在危害严重的菌窖旁挖坑埋上松木片诱出白蚁再施白蚁灵集中杀灭。在菌窖中施百虫灵(兽用祛虫药)杀灭。
5.2鼠
在天麻栽培地四周起深沟,防止鼠进天麻菌窖。集中施药毒杀。
5.3蝼蛄、蛴螬、介壳虫(为害球茎),蚜虫(为害地上茎和花穗)
用90%敌百虫0.15kg兑水成30倍液,拌成毒谷或毒饵诱或喷杀。
(六)病害
天麻球茎腐烂病、锈腐病等其它杂菌的防治方法。要采取综合栽培措施。
——轮作,即栽培过一季天麻的地方在3年内不再种天麻。
——用纯蜜环菌种培育无病菌、虫害的菌材
——用有性和杂交繁殖的一、二代米、白麻种,不用或少用无性种麻。
——从高山往低山引种。
——旦发现有感病症状,要立即将种麻和菌材除掉,以防蔓延。
(七)采收
7.1采收时间
海拔1200m以下的地方于立冬左右采挖,海拔1200m以上的地方在霜降左右采挖,采挖时间应在天晴土爽之时,忌雨天或雨天过后的1天-2天内采挖。
7.2采收准备
采挖时需准备两类筐、箱,一类专装种麻,一类专装商品麻,留用有性繁殖的箭麻须按种麻的要求摆放、包装运输贮藏。
7.3采后清理
及时清理菌材,发现感染杂菌的菌材及时集中深埋,可再利用的菌材速利用,腐烂过度的菌材,或风干作柴烧,或埋入土中。